手术麻醉科党支部成立于2023年12月,有党员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3人,设支部书记1名、组织委员1名、宣传委员1名。支部成立以来,坚持“将党支部工作与科室业务工作相结合,服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工作思路,展示做好党建基层工作,切实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奋力推动科室高质量发展,初步实现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格局,2024年获评医院“先进党支部”,科室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重庆市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政治铸魂,涵养仁心。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科室例会等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重要论述,不断强化政治引领和理论武装,教育引导支部全体党员讲政治、顾大局、勇担当、善作为、守规矩。二是强化党性锤炼。充分利用开州区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刘伯承故居、杨柳关红军战役遗址等红色资源,经常性开展“追寻红色足迹、锤炼过硬党性”活动,引导党员同志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对党忠诚、弘扬优良传统、保持政治本色。常态化办好健康宣教、社区义诊、基层指导等民生实事,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树牢为民服务宗旨意识。三是强化廉政建设。组织党员学习《十八大以来廉政新规定》,观看《小官大贪》警示教育片,持续加强廉洁教育、树牢廉洁意识。全面落实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问题决策机制,支部党员积极参与科室设备采购、耗材入院、药品管理、学科人才、评优选先发展等重大事项决策,实现支部发展全过程民主,科室氛围风清气正、向上向好。在医院庆“七一”歌咏比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标杆引领,修炼仁术。一是夯实基础。紧紧围绕“六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聚焦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建立健全“2册4本”,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有力,营造科室发展良好环境。二是培育人才。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现支部书记、科室主任“一肩挑”;建立党员加骨干人才双培养机制,整体提升科室队伍素质。科室麻醉医疗队伍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3人,手术室护理队伍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9人,护士长蒋亚明获评重庆市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王婷、李虹、刘春红在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首届“手术体位安置”技能大赛中取得优秀奖,王婷团队在重庆市护理学会首次手术室“创新案例”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三是推动发展。聚焦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创新开展党员干部“三抢三让”活动,让支部党员在急难险重、关键岗位中带头攻坚、做好示范。危重疑难党员抢担当、新技术新疗法党员抢先学、科室加班党员抢着干;让非党员同志先吃饭、让非党员同志先回家、让非党员同志先休假。完成90岁以上高龄老年股骨头置换术等高风险麻醉多例,成功抢救术中急性肺栓塞患者,年麻醉总量4.1万人次、其中手麻2.4万人次。积极开展伤害敏感指标监测技术、支气管封堵技术、自体血回收技术、微截流技术等多项技术,促进临床业务能力快速提升。
践行宗旨,“手”护健康。一是优质护理暖人心。 制定“一老一小”沟通服务流程,情景演绎护患沟通,营造和谐的护患氛围;运用二维码智慧健康宣教,让患者及家属更全面的了解疾病相关健康教育;运用耳塞为手术患者降低噪音,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感;使用心理减压球,分散患者注意力;创新制作保暖长棉腿套,为患者保暖并防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落实“液体温暖、术中保暖、术间温暖、动作温暖及语言温暖”五暖服务,加强手术人文关怀。二是服务基层显担当。多次到社区、到学校对教师、学生及普通群众开展急诊急救知识培训,让大家对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洗手加强感染控制等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选派三名骨干力量到乡镇医院定点驻扎,致力于提升当地基层医疗水平。重庆市开州区麻醉质控中心,常态化开展区域内手术麻醉质控检查,现场走访并解决各医疗单位在手术、麻醉运行中的部分难题,努力提升我区麻醉医疗质量与安全。三是扶危济困献爱心。开展“麻醉家园”助学活动,先后资助十数名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