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二十大(7)】副主任医师邓宁: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9日

“学医之路,无捷径可走,日积月累,千锤百炼,善总结、善思考、善实践。”在我院内分泌科,有这样一位看似平凡而普通的医生,他怀揣“治病救人”的理想,从踏入神圣的医学殿堂,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就立志竭尽所能钻研业务,二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就是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邓宁。

刻苦钻研  提升临床诊疗能力

2007年毕业后,邓宁本可回到家乡,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自觉当时医学知识有所欠缺、临床实践技能不足,选择参加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规范化培训期间,邓宁的母亲被检查发现患上了乳腺癌,从发现到诊断、手术治疗、术后化疗、放疗,均全程参与。“没有更多时间陪伴报答她。”当时内心的煎熬、心中的苦楚,只有邓宁自己明白,“作为母亲的儿子,我心中有愧。无愧的是,我也尽到了我最大的专业能力去救治,去延缓母亲离开我们的时间。”

一个医生有时承受的比常人要多很多,在陪伴母亲的这段日子里,邓宁常常会想起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 常常是帮助; 总是去安慰。于是,为了让更多病人得到精准治疗,邓宁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总结。

“医学知识浩瀚无边,更当奋力拼搏,方有更大作为。”当别人都在休闲、娱乐的时候,邓宁却是孤灯清影,与书结缘,书柜上都是珍藏经典的医学书籍,一字一句总结的医学笔记多到成册装箱。

在这三年的规范化医师培训过程中,邓宁由一名医学生蜕变为一名真正的临床医师,在规范化培训期间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学员”的称号。

 

 

妙手仁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2010年规培结束后,邓宁来到我院工作,至今已十二载。从一名临床医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副主任医师,邓宁凭着过硬的医疗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良好的医德医风,多次得到医院党委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医生,不仅仅要看到患者的病,更要看到人。”多年的工作中,邓宁遇到了无数的疑难病例,看到很多患者眉头紧锁地来到诊室,他会微笑着说:“不要太过紧张,通过治疗是可以控制的。”邓宁觉得在病情之外,多说一点,是医生开给患者的“无字”处方、“爱心”处方。

2013年的一个傍晚,邓宁接到急诊科急会诊电话——一女性患者,生命征不稳,有流产后大出血病史,请急会诊。邓宁迅速赶到急诊科抢救室,快速询问患者家属相关病史、快速查体。

“基本生命症严重不稳定,有多器官功能不全征象,高热体温达39.8℃,心率176次/分,血压86/52mmHg……”会诊后,邓宁初步判断是肾上腺危象,此时患者意识已丧失。就在积极协调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同事一同抢救的同时,邓宁听到患者的丈夫站在对面喃喃地说:“医生还有没有治,还有没有希望?不行的话,我就带她回家吧。”

“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会尽101%的努力去救她!”听到家属想要放弃,邓宁与重症医学科张虹医师立即与患者丈夫做沟通,“她的病情还没有到我们医生要说放弃的时候,你不放弃,她不放弃,我们永不放弃!”经过精心的救治,患者终于顺利康复出院。在长期随访中,患者现已重返工作岗位,多年来还不时在微信中或电话里向邓宁问好、留言。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大医精诚》中写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一次救治让邓宁深刻认识到,医生不单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怜悯之心、仁爱之心。“要有较强的临床应变能力和与患者共情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还要有团队协作精神,方能做到大医精诚、止于至善。”

 

 

任重道远  守护慢性病患者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不断发生改变,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痛风、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主要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作为一名慢性病防治医务工作者,邓宁紧随内分泌科主任胡庆芬的脚步,主动作为。

在胡庆芬主任带领下,经过前期大量的临床论证,建立了高效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开展科内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推进院内血糖一体化管理系统建设、内分泌代谢危急重症规范化诊治、胰岛素泵强化管理围手术期血糖,筹建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中心(MMC)项目建设,开展互联网+慢性病防治(远程会诊、专属医生APP、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

 

“对我们慢性病医生来说,更多的是注重对于患者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教。”面对回访的病人,看到他们能健康地生活,邓宁就觉得无比幸福。

“愿做一片小小的叶子,为开州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发展增添一丝新绿。”邓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