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二十大(5)】副主任医师文晓霞:显微镜下的光明使者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6日

伴随着微启的晨光,眼科副主任医师文晓霞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工作。作为主刀医师,她需要比其他医生更早到达病房,因为前一天的手术病人需要在交班之前完成手术之后的复查。“从成为眼科临床医生开始,早上早点起来检查病人已成为习惯,早出晚归也成了生活常态。” 病人都期待着术后第一天打开纱布能够重见光明,而她肩负着作为医师的职责和病人的这份希望,日复一日,兢兢业业。

早上检查手术病人

 

用“猪眼球”勤学苦练不断精进技术

从2009年至今,文晓霞一直在我院眼科从事临床工作。13年前,还在上大学的文晓霞,在看了眼科老师精湛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内心不禁感叹眼科手术的精细,感叹显微镜下十来分钟,患者就可以重见光明,于是决心考取眼科专业研究生,日后从事眼科临床工作。那时,她便与眼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漫长而永无止境的学习枯燥乏味。眼睛虽然是个小小的器官,但基础眼病却有几百种之多,一本本卷帙浩繁的专业书籍需要反复研读才能牢记于心,而将书本知识践行于临床则需要大量病例积累。且眼科手术往往比其他手术需要更精细的操作,多数要在显微镜下进行,这就要求眼科医师具有很好的显微镜下感觉和操作技能,勤学苦练是必须的。

“读书的时候,我经常早上6点去菜市场,提着装满冰袋的转运箱,行色匆匆地前往屠户摊上取猪眼球。”文晓霞为了熟练地掌握眼科手术操作,用了无数个猪眼球来不断练习,才明白一个步骤该怎么做好,才能保证病人手术时的万无一失,才能对得起病人的信任与期待。工作之后,这个习惯保持了下来,文晓霞常常督促规培生勤加练习,只要有空就和大家泡在技能中心,指导猪眼球练习。

 

主攻眼底疾病 为更多人重见光明

由于眼科显微手术要求精益求精,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白内障医生,大概需要八年,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眼底病医生,则需要更久。

为此,文晓霞总是抓住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学习专家、前辈们的经验,掌握最先进前沿的临床知识。疫情以来,各种线上学习的开展让她学习起来更加便捷,当别人在抱着手机刷短视频、追剧的时候,她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完成了市级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由于操作难度大,对医生要求高且手术风险较大,眼底手术一直是区县各个医院的短板。很多眼底病人需要千里迢迢外出多次,才能得到救治,有些病人因为就诊流程的繁琐,从而延误了最佳手术时机造成终身遗憾。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手术技能,文晓霞到西南医院强化学习了眼底手术,学成归来后开展了玻璃体切除术、视网膜脱离术等复杂的眼底手术,并加入重庆市医学会眼底病专委会。开州区眼底病的诊治水平从此得到了很大提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等患者可以在家门口就医和复查,再也不用来回奔波,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作为基层医院,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对眼科疾病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患者来就诊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眼科老年患者多,有些老年患者的耳朵又不太好使,身为医生的文晓霞对待病人总是耐心倾听、解释。她的耐心细致,得到了病人的赞誉,很多病人隔三差五到门诊来,就是想和文晓霞诉说、咨询一下。

“从医十多年,我始终记得刚学医时穿上白衣念希波克拉底誓言时的样子——‘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从医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这份信念。以后的从医道路,我将永不停歇追求知识的脚步,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让更多患者远离病痛,重见光明。”

显微镜下的精细手术

眼科医生的临床工作是平凡的,让人重见光明的意义却是非凡的!从白内障、青光眼到眼底手术,从眼前节到眼后段,文晓霞不断进取,开展了各种手术。临床工作是劳累的,一台眼底手术可能持续三个多小时,一天十几台手术下来往往疲惫不堪。“为什么呢?应该就是本能吧!平凡生活中不断磨练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她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