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孟春逢人便说:“我能站立起来,全靠医护人员!”

文章来源: 作者:开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5日

医护人员帮郑长珍做康复训练

        “来,把双手给我,慢慢地抬起右脚,保持站立平衡……”1月17日,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治疗师周灿来到郑长珍(化名)家里,指导她做康复训练,同时不忘提醒郑长珍的丈夫谭相银(化名)学习康复训练方法。

        因患急性脑梗塞,郑长珍曾被广东一家医院的医生断定“不可能再行走”,她丈夫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到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在该科室医务人员近2个月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下,郑长珍现在能下地行走了,而且记忆力也恢复了。如果不细心查看,根本看不出她曾是一名“重度”脑梗塞患者。 

        突患急性脑梗塞

        家住开州区某镇的谭相银和妻子郑长珍在广东阳江市打工,因郑长珍身体肥胖,加之又患有高血压,夫妇俩在饮食上都很注意,郑长珍很少生病。

        但2020年10月22日,郑长珍突然患病了,并且病情严重。谭相银立即将她送往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诊断结果,郑长珍患上了急性脑梗塞,需要马上入院治疗。

        “晚上睡觉之时好好的,第二天突然意识模糊、右侧肢体无力、不能说话。我连忙把她送到医院抢救,人虽然救过来了,但医生却断言她永远不能走路了,我当时就急得哭了,毕竟她才36岁呀。”谭相银回忆说。

        看着相濡以沫的妻子变成这般模样,谭相银自责不已,责备不该把妻子带出来打工,跟着自己受苦受累,但也暗下决心,无论花多少钱,也要把妻子的病治好。 

        康复治疗现奇迹

        2020年11月2日,谭相银在亲戚朋友的建议下,带着不能行走、吐词不清、颤颤巍巍的妻子从广东阳江回到家乡开州,来到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救治。

        “这么多年来,我科室还是第一次收治这样‘重量级’的脑梗塞患者,不仅因为她的症状特殊,而且体重也超标,如果采用常规方法训练,可能临床效果不佳。我们就利用科室现有的智能康复设备,特地为她量身定制了以智能康复设备为主、治疗师指导、家属参与、患者配合的康复计划,进行了3次康复评定。”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杨发均说。

        渐渐地,郑长珍病情出现好转,右手能拿勺进食,右下肢步行能力逐渐恢复,能独立完成转身及平路行走,并且在其丈夫的帮助下能上下楼梯,2020年12月28日出院。

        “我当时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带着老婆到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病,确实没让我们失望,我老婆不仅能下地行走了,还能上下楼梯,奇迹,奇迹!”谭相银赞不绝口。 

        患者书写感谢信

        出院后的郑长珍,几乎每天都要接到治疗师周灿和主治医生潘海燕的电话,询问其身体状况,并通过视频指导郑长珍做康复训练和用药。

        “我们今天专门把治疗师、护士请到你家里来,指导你做单脚支撑训练以及居家护理指导,同时还对你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让你的身体越来越健康,生活质量越来越好。”1月17日中午,利用休息时间,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杨发均带着治疗师、医生以及护士等一行7个人,驱车来到郑长珍家里,为其送医送药送慰问品。

        郑长珍在不需要任何人的搀扶下,独立行走到门外等候,并满脸笑容、吐词清晰地欢迎他们的到来。看着这一张张如亲人般的笑脸,郑长珍十分激动,是他们把她从“不能再行走”的断言中拯救回来,郑长珍握住医务人员的手再三表示感谢。

        “没有你们的医者仁心,就没有我郑长珍的春天。现在,我不但能干一些家务活,还能用右手写字了。为表达我们一家人对你们诚挚的谢意,我写了一封感谢信给你们,望你们能收下。”郑长珍将一封书写得工工整整、折叠得整整齐齐的近2000字的感谢信交给了杨发均。

        “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患者的夸奖。郑长珍的感谢信,激励着我们科室全体医务人员继续发扬医者仁心,把患者的病视为自己的病、把他们的病痛当作自己的病痛,让他们花最少的钱,治愈他们最难的病。”杨发均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