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范围
全市行政区域内的政府(含部门和事业单位)举办的公立医院(主要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传染病院、结核病院、职业病防治院等)纳入改革范围。国企医院和在渝部队医院适用本方案。
三、改革内容
(一)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和药事服务费。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将公立医院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取消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公立医院药事服务费,执行本方案的各项改革政策。
(二)调整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推进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项目价格,合理提高诊疗、护理、手术、床位、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推进特需医疗服务及其他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项目实施市场调节价。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首批调整诊察费、床位费等439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1.提高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按照《全国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规范(2012年版)》,合并现行挂号费、诊查费为诊察费项目,不同等级医院、不同职称级别医生执行不同的价格标准,适当拉开副主任医师以上门诊诊察费价格差距;提高床位费价格;提高一般治疗操作类、护理类、临床手术治疗类、中医治疗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2.降低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项目价格,包括降低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类、磁共振检查类、核医学诊断类项目价格。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后,《重庆市医疗服务价格(2004年版)》中相应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同时停止执行。具体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方案由市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三)同步调整医保报销政策。价格调整后的医疗服务项目按规定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调整完善部分医疗服务项目医保报销方式。落实不同等级公立医院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医保支付政策与价格调整同步实施。
1.定额报销诊察费。门诊诊察费(含急诊诊察费、中医辨证论治费)和住院诊察费均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实行统一的定额报销额度。
2.定额报销床位费。一、二、三级公立医院床位费价格调增部分由医保定额报销。同时做好与原政策衔接,将床位费由原按比例报销统一调整为按定额报销。
3.统一医保属性。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后,由于项目内涵发生变化,新项目中同时包含原医保甲类项目和乙类项目,其医保属性统一确定为甲类项目。
4.提高精神病单病种按床日定额付费标准。一、二、三级公立医院精神病医保按床日定额付费标准调增额度,不低于住院诊察费和普通床位费医保定额付费调增部分之和。
5.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医保支付机制和利益调控机制,充分发挥对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激励约束作用。全面实施以总额预算为基础,门诊按人头付费,住院按病种、按床日付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适应不同人群、不同疾病及医疗服务特点的复合型支付方式,鼓励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方式,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2017年,实行单病种付费的病种不少于100个。
具体医疗保险报销政策由市人力社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四)建立财政分类补助机制。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符合规划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责任。建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财政分类补助机制。
1.建立财政分类补助机制。对市、区县两级政府(含部门和事业单位)举办的公立医院,经价格调整后补偿率仍不足90%的,按照经费保障关系,由市、区县两级财政分别给予补助,确保补偿率达到90%,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补助金额由原药品加成额度和最终补助比例共同确定,药品加成额以2016年卫生财务决算年报为基数,补助比例及额度根据价格调整后的补偿差额确定。纳入改革的国企医院可参照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给予补助,经费来源通过安排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主管部门或主办单位相关资金等予以解决。在渝部队医院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原则上由原渠道补偿。
2.保障医保基金可持续。按照每年政府确定的标准,安排预算资金落实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补助。足额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所需经费。当医保基金出现入不敷出时,按照动用滚存结余存款、财政给予适当投入的顺序,弥补缺口。
财政补助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有关单位另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