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区人民医院急诊科:37名医护人员携手筑起“防疫第一墙”
2月18日上午从开州区人民医院获悉,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开州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作为防控新冠肺炎的第一站,24小时不间断对来院就诊患者进行发热预分诊,并做好患者防护工作。
当前,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急诊科37名医护人员克服困难,放弃休假,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牢固筑起“抗疫”第一道防线。
▲战“疫”一线的天使们
一个月急诊人数超8000例 ,他们是“疫线”哨兵
1月19日,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加紧进行了新冠防控知识培训,对疫情防护知识、病人表现识别、病情处置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培训。
“急诊科是个特殊的群体,所有的人都没有过一个完整的春节,不仅大家没有怨言,就连家里的人都跟着习惯了,这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急诊科主任刘高说,面临今年严峻的疫情,急诊科责任更重。
据介绍,急诊科医务人员是最早接触发热病人的一批人,风险自然也更大,每天必须做好防护。由于口罩紧缺,科室要求所有医护人员每天控制饮水量,勤消毒,尽量少换口罩。对此,所有医护人员十分理解,没有抱怨,有条不紊的忙碌着,接诊、问诊、测量体温、检查、输液……
据了解,最近一个月,急诊科登记在册的接诊病人有8068人次。1月22日,接诊病人高达518人次。
为应对人流峰值,急诊科加大了医护人员调配安排,及时增加了急诊医生、护士。所有医护人员24小时保持手机畅通,遇突发情况则需要在5-10分钟到岗。
自疫情发生以来,急诊科主任刘高、护士长唐亚芳带头坚守一线。而护士长唐亚芳的生日也是在科室岗位一天忙碌的工作中度过,事后大家才知道。大家问起她,她只是说“都是份内之事,理应如此。”
▲照顾患者无微不至
“疫线”夫妻档,平衡爱与责任
2月3日清晨,开州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医师牟奇海刚刚上完夜班,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只简单的抿了一小口水之后,开始更换衣物做好消毒处理准备下班回家。
这一晚上,他陆续看了60多个病人。马不停蹄,极少有休息时间。
牟奇海的妻子张珑维也是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他俩有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家被爷爷照顾。
疫情来临,夫妻俩共同身处一线,孩子只能放在家里,由牟奇海的父亲带着,当孩子啼哭的时候,父亲也会急得满头汗,但仍然坚持,为奋战在一线的儿女争取更多的时间。
▲忙碌接待前来就诊群众
一个夜班接诊130多个病人,她不负“白衣天使”称号
29岁的王艳作为急诊科唯一的女医生,在这个岗位已工作4个年头。
去年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别的家庭都在忙着团年过节,王艳却值守在一线。
当终于告一段落,她悄悄看了一眼时间,发现已经是上午8点。看着满满一沓记录单,这一晚,她竟然接诊了130多位病人。
据介绍,急诊工作具有应急性、综合性、不间断性,病人是源源不断的。春节期间病人增多,门诊量增大了,医生们一直轮轴转,目的在于将健康送到群众身边。
抗“疫”一线,他始终坚守
41岁的急诊内科医生田野,春节前就一直上班,疫情来了之后,本该休息的他立刻回到岗位,跟同事们一起奋战在“疫线”。
大年初二的晚上,家中的孩子突然头疼发热,田野赶紧将孩子送到医院儿科就诊,一查发现是病毒性脑膜炎,必须住院。
▲护士长正在查看急诊患者生命体征情况
田野想到要陪着孩子,但是急诊科这边又面临人手不够的情况。通过和妻子商量后,决定让孩子外婆先到医院陪护照看孩子,田野和妻子利用下班时间来陪着孩子,给孩子带点好吃的。
住院期间,孩子打来电话:“爸爸你在哪里?”田野只能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告诉孩子:“爸爸就在你身边,一会儿就来看你,带你回家!”
没有硝烟,不意味着没有战斗。没有呐喊,不意味着不是英雄。“疫情爆发以来,开州区人民医院急诊科这块与疫情短兵相接的‘前线阵地’,37名急诊医护人员用自己的行动和力量筑起‘抗疫’坚实防线,护卫着人们的健康,鼓舞着大家前进。”开州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谭晓均说。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愤怒 |